为何房产是创造货币的锚点,新政策怎么样防止房价泡沫?
货币化安置政策的设计缺点在于过度依靠金融杠杆。拆迁补偿款本质上是基础货币的定向投放,这类资金集中进入房产市场后,不只推高了房价,还刺激开发商进一步扩大投资。当房价上涨预期形成,投机需要很多入场,银行基于抵押物升值继续扩大信贷,最后形成房价与信贷相互强化的循环。这种循环的脆弱性在于,一旦房价上涨预期逆转,抵押物价值缩水将引发银行体系风险。
2018年后部分三四线城市出现的库存再度积压,正是这种模式不可持续的表现。
房产在中国经济中饰演着货币创造的重点角色,这一现象来自于其独特的金融属性。作为银行体系非常重要的抵押品,房产价值的波动直接影响信贷规模。当房价上涨时,抵押物价值提高,银行放贷能力随之增强,形成货币创造的乘数效应。这种机制在过去二十年推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,但也埋下了房价泡沫的隐患。
2015年启动的棚改货币化安置就是典型案例,央行通过PSL(抵押补充贷款)向国开行注入资金,地方政府用这类资金拆迁补偿居民,居民再拿着现金涌入楼市,形成"拆迁-补偿-购房"的闭环。这种人为创造的需要短期内消化了库存,却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,致使三四线城市房价脱离实质收入水平。
新政策在规范设计上有三大革新点。其一是需要匹配机制,资金分配与城市人口、产业等实质原因挂钩,防止"大水漫灌"式的刺激。其二是价格稳定器用途,实物安置增加的有效供给能平抑房价上涨重压。其三是财政可持续性,特别国债的发行纳入预算管理,比PSL的货币投放更透明可控。这类手段一同构成了房价泡沫的防火墙。
2025年新政策转向实物安置和改造升级,标志着调控思路的根本转变。特别国债和专项债作为主要筹资工具,其资金用遭到更严格的监管,确保流向实体建设而非金融投机。实物安置直接增加住房供给,防止了货币集中入市的冲击效应。改造升级则着眼于存量住房的价值提高,通过改变居住环境释放真实需要而非金融需要。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,资金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居住品质提高,而非虚拟的资产价格泡沫。
从长期看,房产的货币创造功能需要重新定位。健康的模式应当是信贷增长与真实居住需要相匹配,而非单纯依靠抵押物价值膨胀。新政策通过将资金引导至城市更新、保障房建设等范围,正在构建这种新型关系。当房产回归居住本质,其作为经济稳定器而非波动源有哪些用途才能真的发挥。这种转型虽然可能短期内影响地方财政和经济增长速度,但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、达成优质进步具备深远意义。将来政策的重点在于坚持"房屋是用来住的"定位,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打破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,最后打造房产市场平稳健康进步的长效机制。